国家级工作室
朱军成:宝应乱针绣艺术的传奇缔造者
提及朱军成,或许在宝应本地也鲜有人知,但在中国刺绣界,他却是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作为乱针绣的创新者与传承者,朱军成不仅将这一小众行业推向了新的高度,更使其跻身中国五大名绣之列。他的荣誉满载,是中国自建国以来评定的640名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之一,也是宝应县仅有的5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之一,更是江苏省所有行业中评选出的第二届“十大工匠”之一。其工作室更是中国刺绣行业中唯一的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熠熠生辉。
早年家庭与绘画之缘
朱军成,字彦名,号近朱者,1966年出生于宝应县鲁垛镇朱斗村。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他的家庭也经历了诸多艰辛。然而,正是这样的环境,塑造了他坚韧不拔的性格。自幼性格内向的他,却因缘际会,与书画结下了不解之缘。在小学老师赵怀珍及宝应国画院原院长刁美芳先生的熏陶下,他逐渐对书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尽管家境贫寒,但他以清水代墨,废报纸为纸,刻苦练习,绘画之种子在心中悄然生根。
求学经历与技艺积淀
1980年,朱军成因缘际会,结识了淮安画院前院长王瀚之,并得其悉心指导,书画技艺显著提升。后又拜淮阴师范专科学校美术系主任陈士桂教授为师,系统地学习了素描与色彩。这段求学经历不仅为他的国画、书法及油画技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更为他日后在乱针绣领域的创新与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灵感与动力。
助力乡镇企业,深造学习
1986年,朱军成怀揣着对家乡的热爱,投身乡镇企业的创办热潮。尽管面临诸多挑战,但他凭借艺术视角和构图能力,成功创办了三家企业,为家乡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同时,他也在中国书画函授大学和无锡书法艺专深造学习,有幸得到了沙孟海、田原、魏紫熙、亚明、陆俨少、宋文冶等多位著名书画大家的指导,技艺精进至新境界。
初识乱针绣,创办刺绣加工厂
1989年,朱军成经同学引荐,结识了常州纺织科艺开发公司刺绣工作室的叶万方、陈竹青两位老师。乱针绣的艺术魅力让他震撼,激发了他强烈的学习愿望。尽管初时因技艺不外传而遭遇挫折,但他并未放弃。1990年,他在朱斗村正式成立了刺绣加工厂,开始了他的乱针绣创业之路。
重返常州,拜师陈亚先开启朱军成乱针绣生涯
1991年,朱军成再次踏上常州之旅,与常州工艺美术研究所合作,并拜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陈亚先。在陈亚先,陈学玉老师的悉心指导下,他的乱针绣技艺迅速提升,为他日后的创新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创立乱针绣工作室,技艺优化
1992年,朱军成将刺绣加工厂迁至宝应县城,并成立了中国首家专注于乱针绣的工作室。面对传统乱针绣的局限性,他进行了深入的针法和流程优化,使无美术基础的初学者也能快速掌握乱针绣的基本要领。
推广乱针绣,偶遇知音张锦峰
上世纪 90 年代初,为了推广乱针绣,朱军成历经千辛万苦,拜访千余人都不识乱针绣,甚至有人嘲笑他:“你这绣的是什么玩意儿,乱七八糟的”。直至1993年,他有幸结识了张锦峰,这位知音不仅一眼认出乱针绣,还决定一次性收购他的全部作品。在张锦峰的大力推广下,乱针绣的市场得以成功打开。
立志创新,乱针绣技艺的提升
1996年起,朱军成开始参加全国工艺品展会,并深受启发。他成立了宝应县华艺苑刺绣研究所,专注于生产技术指导、质量监督、技艺研发及人才培养。他坚持每年赴展会交流心得、拓宽视野,并不断提升个人艺术修养。他还独创出12种新颖针法和一然绣法,将乱针绣艺术推向了一个崭新的高度。
积极义务支持人才培养与社会责任
自1996年起,朱军成义务担任城郊职校,中港职校,宝应职校的课外老师或班主任,为乱针绣行业输送了大量具有美术基础的人才。他还积极参与剩余劳动力的就业培训、职称评定等工作,为宝应刺绣行业开辟了人才快速成长的通道。同时,他还积极承担社会责任,为小微企业的发展、乱针绣的知名度提升等倾注了大量心血。
重启绘画事业,为乱针绣攀登更高高峰
如今,朱军成虽已取得骄人成就,但他并未止步。他重启绘画事业,致力于设计出原创绣稿,提升乱针绣的艺术价值。他的坦诚之作就用了三年时间,如今工作室所绣的作品多数是他的原创画稿。他还致力于乱针绣引申产品的开发以及技艺的培训和传承教学事业中,为乱针绣的繁荣发展继续贡献自己的力量。